“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这是《围城》小说里的经典名言。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整体故事比较简单,但是内涵深邃,发人深省。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恋爱、求职、结婚,作品中描写的他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好像都被困在围城之中,爱情也罢、事业也罢、婚姻也罢,总是在不断地逃亡中,却逃不出人生围城所给予的束缚。主人公对“围城”之说深有体会,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既是现实困境,也是心理牢笼。钱先生为这篇小说取名“围城”,可谓是贴切极了。
围城,不过两个字,却道尽了无数人的真实写照,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渐渐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能在很多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这仅仅是极少数人的可悲婚姻。在婚姻这个围城中,所有的男女都暴露了在爱情时期不曾露出的狰狞面目,彼此不再隐藏自己丑恶的那一面,于是矛盾就开始了。一个人无聊,在一起又要产生矛盾,这就是围城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但只要人们珍惜感情,相互尊重、理解、忠诚,甘苦与共,就能“家和万事兴”。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这样说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确实,方鸿渐是个非常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不见得是个坏人,他善良,有点小聪明,但也虚浮无能,不学无术,做事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胆怯懦弱,同时也眼高手低,没有进取心……他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一个缩影。就如方鸿渐一样,很多人无法解决来自事业、家庭中的一切阻力和困扰,不敢面对这一地鸡毛的现实,到最后狼狈地逃出围城,逃亡到另一个围城,却还是延续着之前的样子,于是人生便在这种不断地逃亡中走向终点,自始至终,一无所成。
人们总是迷茫,总是不明白“里面的人总想出来,外面的人总想进去”的“围城”怪圈为什么难以跳出?其实,苏东坡早已给出了答案,在“围城”外面的人,从外往里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风光无限好,因而总有“想进去”的欲望和冲动;而在“围城”里面的人,纵使美妙无比,也总“向往外面的世界”,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当然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态的,我想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这类人世故、圆滑,在俗世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另一种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逐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后者“出淤泥而不染”,能以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去剖析人性的种种,钱先生便是后者。或者你我皆不是这两种人,有时难免当局者迷,但只要保持努力和乐观,那么这座城就不再具有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我们透过《围城》看清方鸿渐的生存困境,看到不可避免的围困式人生,看透人生的悲剧性,但我想《围城》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人生不过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围城困境。钱先生曾说:“人生虽然痛苦,但不悲观”,人既然活着,就要活得好,活得有意义。在钱先生看来,悲观不是目的,超越悲观,自信乐观才是人生正解。
生活本是一座围城,从围城里“出来”也好,“进去”也罢,不过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合适永远都是最好的。我们并非一定会困于“围城”人生,围城生于内心,也消弭于内心,当内心的“围城”瓦解,现实中的“围城”又岂能困得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