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读书角

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专栏 >> 绿叶读书角 >> 正文

浅谈《三国演义》——金平

2020-06-25 金平 点击:[]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中国古代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和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而成。它描述了三国兴亡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较劲而又互相合作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一共经历了五大时期,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的镇压,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面临覆亡;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猛将吕布,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于是十八路诸侯联军伐董卓,描绘了一个个经典的故事——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貂蝉连环计等等,直至董卓最后为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于此不予细说了。

最主要地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

对于人才求贤若渴,这是曹操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曹操为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依据封建德行和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写下了《求贤令》。在令中曹操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辅佐来治理好天下的,而贤才往往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要求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把那些出身贫贱或德行有亏而被埋没的贤才推举出来,唯才是用。曹操后来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当时各地人才纷纷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阵营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之前为袁绍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对他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不论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在南征宛城张绣时,痛失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儿子,独哭典韦。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也非常重视人才,起初赵云并不追随刘备,但刘备慧眼识珠,几次留他,终于请到麾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为曹操所骗,要辞别刘备去曹营,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住目送徐庶离别的树林,徐庶深受感动,回马推荐诸葛亮,并发誓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献一谋一策。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所以欲成大事,需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与曹操相比,前期袁绍拥有明显的军事和政治优势,但袁绍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做不到纳谏如流,身边有许多贤臣也不知道,官渡之战大败,丢失了大好形势。事实上如果他能听贤臣的话,与曹操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三国演义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同时曹操也是个很有文学素养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曹操一生经历丰富,而其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赤壁之战了,关于赤壁之战为什么会失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轻信外人庞统的“连环计”,而对臣子程昱和荀攸的忠言“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辩曰“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莫非是要烧他们自己的军营”。虽然天气反常,怪不了曹操,但别人的建议,曹操也该有所准备。无独有偶,刘备在彝陵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提出火攻的危险,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所以,能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综合考虑事物的不同方面,才能避免漏洞,走向成功,就好比我们做科研一样,要常与老师和同门交流讨论,听听别人对于自己当前课题的看法,有不足及时弥补,有问题及时改进,避免研究方向跑偏。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卖主求荣之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典型人物如关羽,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非他后期变得骄傲自大,以及刘封见死不救等外因,他也不会败走麦城。所以,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并且任何时候都不能心高气傲。

此外,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伏笔,化不可能为可能,在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描述得栩栩如生的同时,还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要求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任何人来讲都天方夜谭,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瑜刮目相看。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生活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用蛮力来解决问题,应该多思考多找方法,当科研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试着借“曹丞相之箭”以解燃眉之急。

《三国演义》中,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了,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学浅才疏不能一一描述详尽。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