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古代,一封家书承载了多少人的悲欢忧思,成为骨肉亲情联系的纽带。《戒子书》、《朱子家训》等更是作为文学经典,为历代世人所诵读。而《红色家书》则是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众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下的最真实的故事和感情,是一部朴实而珍贵的红色经典。
纵览全书,几十封书信,有身陷囹圄,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也有离别良久,感人肺腑的至爱亲情;有尽管局势严峻,却依旧不减的家国情怀;也有经历柳暗花明,而愈发坚定的革命信念。每一封中都藏着一位鲜活的革命英雄,都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写照,让我们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的先进思想和伟大抉择。作为一名研究生,一名共青团员,我们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江姐”江竹筠的光辉形象从小就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而直接阅读她的亲笔书信,则是从《红色家书》中她的两封短信。一封写于丈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之后,一封写于狱中。面对丈夫的死亡,她不敢相信,“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但是她没有被击垮,她相信“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而事实上,她的丈夫做到了,她也做到了,无数为革命奋勇向前的共产党人都做到了。
潘琰2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8岁考入西南联大,积极从事学生运动工作。1945年在与国民党特务的斗争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在给弟弟妹妹的信中,她鼓励后辈多读书,并告诫说“读书要像细雨一样,一点一滴的浸入”。这个道理很朴实却发人深省。读书,乃至做任何学问都应该如前辈所言。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些科学上的问题。无论是大是小,是难是易,都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度,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去解决问题。急于求成,或浅尝辄止,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想法。这一点使我深有感触,也是我以后要做好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在这和平年代,我们青年人更应该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党的指引下,认真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
放眼神州大地,这繁华盛世,如前辈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