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大概因为语文课本上有不少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鲁迅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他数量众多的杂文和在白话文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说。鲁迅的文章我从初中也陆续看过不少,最终发现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这本诗歌散文选集。这本诗歌散文选集中的文章,要么“有劲”,要么“有趣”,非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鲁迅的文风一直是辛辣犀利的,在这本诗歌散文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文集中的不少文章读起来都能刺激到读者的神经,让读者思想上仿佛受了重重一击,非常“有劲”,过后也会常常回味。在这些“有劲”的文章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这两篇文章。《病后杂谈》里作者生病时躺床上看《世说新语》,想到生病也可以是一种福气:病是小病,不足致命,手里有钱,可以闲养。这样,生病便是雅趣,人物便是雅人。好比魏晋时的陶渊明,善于酿酒便求为步兵校尉;做了彭泽令,教官田种黍以便做酒;辞了彭泽令,还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作者这样生着病还要发愁稿费的人,注定雅不起来了。紧接着,笔锋一转,写自己一骨碌爬起来催稿费。写完催稿费的信后,自觉和魏晋人有隔阂,就换了几本野史读。在这之前,还算是鲁迅正常的作文风格,反讽,加一些幽默。在这之后,文风就比较严肃,沉重了。鲁迅当时读的野史是《蜀碧》,里面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事,讲封建时代视为反面人物的“流贼”如何残忍杀害普通百姓的。不仅如此,封建时代不仅反贼残害百姓,政府也残害百姓,残害的手段一点不比那些乱臣贼子仁慈。并且,封建时代官方不仅残害老百姓,也残害那些敢于反抗的读书人。尽管如此,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还要为官府说话,还要维护皇权,还要愚昧百姓,还要粉饰太平,还要宣扬文人雅士,还要告诉后人:你看我们过的多好。就像鲁迅说的‘有些聪明的士大夫,依然会从血泊里寻出闲适来’。《病后杂谈之余》副标题是‘关于舒愤懑’。说的是古时候读书人与官府联合起来欺瞒后人,在史书上塑造仁君贤臣,太平盛世,而每当后来人发现当初的事实后,会愤懑不已。文章较长,不再赘述。整篇文章很有感染力,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读完这些“有劲”的文章,第一感觉就是: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当代社会好!那些羡慕古代社会好、羡慕民国时代好的想法都可以休矣。那些幻想穿越回去当一当公子小姐的想法也实在荒唐,电视上的穿越剧历史剧看看就好。
可能是由于受课本上鲁迅文章的影响,有不少人都觉得鲁迅严肃无趣。但是多读一些就会发现鲁迅的文章也是很幽默有趣的。比如五猖会中,写的虽然是倒霉事:临去看庙会了,被父亲抓去背千字文,千字文背完了,也没有看庙会的心情了。但文中作者起初期待去看庙会的高兴的心情跃然纸上,被抓去背千字文时的糟糕心情就让读者忍不住“幸灾乐祸”。再比如《阿金》,写一个上海普通的作佣人的妇女,写她爱管闲事,爱与人吵架,但又被孤立被欺负,让人又气又笑,又心生同情。同时,鲁迅作为清末民初风云动荡时代的一员,以自己亲身经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小事。比如,他说黄兴在东京做师范生始终未断发,也未大喊革命,当时黄兴略显其反抗性的事,无非是日本学监不许学生赤膊,黄兴却光着上身,手挟洋瓷脸盆,大摇大摆的从浴室经过大院子走入自修室而己。寥寥几笔,就写出来革命先驱黄兴的独特个性,他那与众不同的反抗性。鲁迅的“有趣”,不仅在散文中,还在诗歌里。估计有不少人知道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应该只有少部分人知道鲁迅《我的失恋》这首打油诗,诗里以现在看来“贱贱”的语气写“直男”式的恋爱,看完让人感叹那个时候就有这种搞笑的反讽诗了,原来现在网上的段子在那个时代就有雏形了。
鲁迅文章不管是“有劲”,“有趣”,还是严肃犀利,背后都是作者的情感投射。回忆读过的那些鲁迅的文章,我脑海里的鲁迅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一个对中华民族一片赤诚的作家。每次读起这些文章,我都能感受到共鸣,仿佛作者本人就在文字后面,不曾消失。这本书现在虽不常读,但它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了。